博雅小学堂
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
文 | 马江博
博雅《给孩子的国内周刊》主讲
资深政经趋势学者
资深媒体人
当杭州的中小学生正在享受11天超长秋假时,全国多地也悄然加入春秋假试点行列。这项由九部门联合推动的新政策,将寒暑假天数重新分配至春秋两季,想通过错峰出行激活 服务消费市场。
然而,“促进经济”与“减轻学业压力”的双重目标背后,却面临着家长休假难、农村家庭实际需求等现实矛盾。这场假期改革究竟能否实现多方共赢?
今天的文章节选自《给孩子的国内周刊-少年版》的最新更新,完整音频可移步到博雅小学堂app收听。
展开剩余88%这个十一假期,有一小部分孩子会连放11天,比其他孩子多三天假期。还有一些地方的孩子,在11月会多放三天假。这些多出来的假期,就是秋假。
孩子暂时还没有秋假也不用着急,因为有了新政策,很多省份都计划在春季和秋季给中小学生们放春假和秋假,说不定明年就有了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国家要给中小学新增加春秋假,这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考虑,为什么给学生们增加这两个假期,有些家长却投了反对票。
01
春秋假的快乐,孩子享受到了吗?
9月16日,商务部等9个部门一起发布了“扩大服务消费”的新政策,里面有一条和大家直接相关,那就是让各地好好想想,能不能给中小学生们放春秋假。
春秋假的意思是,除了寒暑假和必须放的法定假日,比如春节、元宵节之外,在春天和秋天再额外给中小学生放几天假。可以和五一、十一连起来放,也可以在别的时间单独放。不过要记住,一年总放假天数没变,春秋假其实是从寒暑假里各挪了几天,分到春秋季而已。
可能有些人都不知道,有些地区、有些学校好多年前就有春秋假。比如杭州,2004年就开始放了,是妥妥的“先行者”。最近几年,杭州的春假一般在五一前后,秋假在十一前后,能把小长假拉得更长。今年4月28日到30日,杭州主城区和部分郊区的学校就放了春假。
有个旅游博主去西安玩,发现每个景点都有好多杭州学生,他就纳闷了:“不是还没有放假吗?杭州的学生怎么这么幸福,都提前出来玩了?”一问才知道是杭州放春假了,把他羡慕坏了。
其实早在今年3月,国家发布的促进消费方案里,就提过“给中小学生放春秋假”的建议,之后河南、江苏、湖北、广东、海南这些省份就积极响应,开始研究怎么放假;但也有不少省份没动静。到了9月,相关部门又强调了一次春秋假,估计接下来会有更多地方加速给大家安排春秋假。
从最近的新闻看,已经确定要放秋假的地方不少:杭州9月28日开始放,加上国庆8天假,连休11天;浙江的宁波、温州、绍兴,还有广东的佛山,都是从11月12日到14日放3天。
如果你家孩子学校也有秋假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放假时间和天数。
02
为什么说多放假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好处?
现在为啥又要在春天和秋天给学生们增加假期呢?也可能有人会好奇:为啥提“放春秋假”的政策文件,都和“促进消费”有关,尤其是“促进服务消费”?
咱们需要先搞懂啥是“服务消费”。简单说,就是花钱买“服务”,出去旅游、看电影、看演出、看球赛,还有孩子上的课外兴趣班,这些都是买“服务”,就是服务消费。
现在咱们国家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:从以前的“买东西为主”,慢慢变成“买服务为主”,这其实是所有富裕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。
从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,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,就成了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,服务消费的比例就会涨得比商品消费更快。2019年,咱们国家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,之后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,果然比买东西的消费增速更快。
因为收入到了一定水平,吃饭穿衣这些日常消费就基本稳定了,家用电器等消费品也不可能天天买新的,想让大家多花钱多消费,只能靠旅游、文化娱乐、教育等服务消费。
但服务消费不光需要钱,还需要时间。买东西的话,打开手机点几下就能下单;可看电影、看球赛至少要半天,出去旅游哪怕只去周边玩玩,少说也得两三天。所以国家想给学生加假期——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,学生最能带动全家的服务消费。
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杨宜勇,在接受采访时用数据说明了这种带动作用:全家带孩子旅游,在交通、住宿上每花1块钱,就会同时在游乐园、博物馆和其他儿童消费上再花5块钱,这比大人自己旅游花钱爽快多了。2024年暑假,全国亲子游一共花了5200亿元,这可不是小数目,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。
杨宜勇还用2024年的数据计算了一下:如果春秋假能带动1亿人错峰出去旅游,哪怕每人只花800块,光旅游这一项就能让旅游相关的行业多赚800亿;要是把出去旅游的和不旅游的所有消费都加起来,大概能比不放春秋假多3000亿以上,对经济的帮助很大。
03
除了促进消费,春秋假还有什么作用?
可能有人会问:春秋假只是把寒暑假的日子换了换,总假期天数也没增加,为啥能促进消费呢?
有几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解释了这一点:寒假太冷、暑假太热,五一、十一全国都放假,哪儿都人挤人,这些都会限制全家人一起出游;而春秋两季冷暖合适,景色又美,这么好的时节却成了旅游淡季,真是太可惜了。要是各地把春秋假错开放,大家就能像今年杭州学生那样,避开景区最挤的时候,自然更愿意出去玩了。
除了促进服务消费,国家给中小学生放春秋假还有几个重要的目的。今年3月,杭州市教育局的总督学孔永国接受采访时说:杭州放春秋假,首先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;其次是希望学生们能走出教室,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让身心全面发展。
《光明日报》《新京报》报道春秋假时,也提到了一点:现在大家学习压力大,长时间连着上学太累了;而寒暑假又太长,有些同学一放假就“放飞自我”,开学后把学过的知识都忘了,容易断档。在学期中间加几个短假期,能让大家“劳逸结合”,对身心健康最好。
杭州市教育局还做过多年调研,发现漫长的学期、多门学科的压力,常常让学生睡不够;而春秋两季正是青少年长身体的关键期,所以放春秋假,也是希望大家能睡好、休息好,缓解疲劳。
这么看,春秋假不只是促进消费的手段,还是“双减”政策——也就是减轻作业负担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一种手段。可以让孩子放下刷题的笔,去亲近自然、了解社会。要知道,世界不只有教室那么大,一年里最美的春天和秋天,是真的需要我们真真切切走近去感受的。
04
为什么有些家长反对春秋假?
春秋假政策公布后,家长们的态度有些不一样:很多家长支持放假,觉得孩子能在学习压力下喘口气,就算不出去玩,在家休息也能恢复状态。之前中国青年报社做过调查,超过70%的受访者支持更多学校放春秋假。
但也有一些家长反对,觉得“放假的是孩子,可是受累的却是父母”。
专家们认为“放春秋假能促进服务消费”,推理过程是这样的:学生放了假,家长就会带孩子出去旅游,旅游就会花钱购买服务,购买商品。大家觉得这个推理过程有漏洞吗?“旅游就要花钱”这一步是对的,但“学生有假,家长就会带孩子旅游”可不一定。
因为一方面,光学生放假还不够,家长也得有假才行。社交平台上,有个话题很火:“杭州秋假9月28日开始,家长能提前放假陪孩子吗?”家长们在这个话题下面讨论得特别热烈,他们的诉求也很明确:能否全家一起放假?
而另一方面,有些家长担心放春秋假会影响学习——他们不让孩子参加研学,也不带孩子旅游,反而给孩子报了几天“一对一短期提高班”。对于这种做法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特别反对,他说:学习效果要看学习状态,不是看学习时间;担心春秋假会占用学习时间,就会耽误学习,这是家长需要纠正的错误观念。
还有一些乡镇的老师,也指出春秋假的另一个问题:《南方都市报》采访了辽宁丹东一位乡镇学校的老师,他说:“农村娃放假要帮家里干农活。”
从这些不同的声音能看出来,想在全国都推行春秋假,没那么简单——比如在中高考的压力下,家长担心“耽误学业”很正常,要考虑怎么消除他们的担忧?家长想旅游但没法请假,该怎么办?双职工家庭没人照看放假的孩子,谁来管?
不过像杭州这样早就开始放春秋假的城市,也积累了一些经验,比如学校为家长没法请假的学生,提供免费托管;有些资源好的学校,会组织本地研学或社会实践,比如带学生当志愿者宣传环保政策;还有学校和社区合作,让社区帮忙组织活动,或者把孩子托管在社区活动中心。
我整理了近期媒体采访的教育专家和校长的建议,作为咱们这节课的结束语:第一,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先设计好配套措施,比如保障家长合理休假;第二,要允许各地、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假期,比如区域内学校分批放假,减轻公共服务压力;第三,要整合博物馆、科技馆这些公共资源,给学生提供方便。总之,春秋假虽然好,但更要做好准备。
不了解世界,何以塑造世界观?
博雅《给孩子的新闻周刊》2025
发布于:北京市臻牛所配资-郑州配资网-正规炒股配资-股票推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