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饮食
守护健康
最近的几天,旅游寻味、亲友聚餐,相信已经成为不少人的“假期标配”。然而,如果饮食无节制,暴饮暴食,过度饮酒,可能会使我们的身体“报警”,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今天,合卫小编
邀请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肖强,为大家详细科普,和大家一起守护假期饮食健康。
一、什么是胰腺?
身体里有一个器官很沉默,它是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器官,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与调节血糖。它就是胰腺。胰腺不大,但是位置隐秘又复杂,与周围的多个器官紧密相连。肝、胃、胆、脾、十二指肠都包围着它,它就像是有“社恐症”一样,偷偷躲在这些器官的后面。正是这样复杂的位置,让它受到伤害时很难被发现或是容易被“误解”。
展开剩余85%二、急性胰腺炎的诱因
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非常多,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胆石症、酒精和高脂血症等。
1.胆囊结石、胆管结石
胆总管在下端,跟胰腺是经过一个共同的开口进入的肠道,胆管内的炎症或者结石,都可以通过共同通道反流到胰腺去,或者是这个通道被胆管内的结石堵塞以后,这种压力可以传导到胰腺胰管里头,都容易诱发胰腺炎。
2.高甘油三酯血症
当体内的甘油三酯浓度高于1000mg/dL就有可能会出现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。近年来,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部分人群饮食搭配不合理,高脂血症发病率明显提高,随之而来的重症急性胰腺炎伴高脂血症患者越来越多。
3.大量饮酒、暴饮暴食
正常情况下,胰腺分泌的胰液只消化我们吃下去的食物,但暴饮暴食会使胰液分泌过度旺盛,激活胰液中的消化酶,然后堆积在细小的胰管内很难排出去,使胰管压力增大造成胰管破裂,诱发急性胰腺炎。而酒精进入人体以后,会直接破坏胰腺细胞。
三、急性胰腺炎的症状
常见症状:
·腹痛: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,常向背部放射。身体前倾或蜷曲可减轻疼痛症状,而平躺则会加剧疼痛。
·腹胀:表现为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。与腹痛同时存在,一般较严重。
·恶心、呕吐:早期患者频繁出现,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、胆汁或咖啡样液体,呕吐后腹痛不缓解。
·发热:一般为38摄氏度左右。持续3-5天,如超过1周不退,需要考虑有继发感染。
·黄疸:表现为巩膜、黏膜、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,程度一般较轻。
·皮下出血:腰部、上腹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。
若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,可能出现↓↓↓
·休克
·黄疸症状加重
·体温持续升高或不降
四、假期健康饮食攻略
1.一日三餐应营养均衡。不要暴饮暴食,三餐要定时定量,保证食物多样性。
2.烹饪应少油少盐,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。
3.三高人群要限制油盐糖的摄入。
4.老年人在饮食上要做到少量多餐细软。
5.有胆石症、胆道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;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好血糖,避免出现糖代谢紊乱而引发胰腺炎。
核心原则:“3不2要”
1.不盲目“放纵”:拒绝“假期就要吃到撑”的心态,避免顿顿重油重辣、暴饮暴食,给肠胃留足消化空间。
2.不跳过正餐:哪怕前一天聚餐吃太多,次日也需按时吃早餐(如小米粥、鸡蛋、全麦面包),避免空腹刺激肠胃,或因过度饥饿导致下一餐“报复性进食”。
3.不贪凉贪甜:冰饮、雪糕、甜品虽解暑,但过量易引发腹泻、血糖波动,建议浅尝辄止(如冰饮搭配常温食物,甜品控制在“小块/小杯”分量)。
要“杂”:食材多样补营养:每餐尽量覆盖“谷薯类+优质蛋白+蔬菜”,比如聚餐时优先夹清蒸鱼、白灼菜,搭配杂粮饭;零食选坚果(每天1小把)、水果(如苹果、蓝莓),避免单一吃油炸、膨化食品。
要“慢”:细嚼慢咽助消化:吃饭时放下手机,每口咀嚼15-20次,既能减轻肠胃消化压力,也能及时感知“八分饱”信号(胃里不胀、不饿,刚好满足的状态)。
最后,肖主任提醒大家,若不慎出现轻微腹胀、消化不良,可喝一杯温热水或陈皮水,顺时针揉肚子(每次5分钟);若腹泻、腹痛,及时停止吃刺激性食物,吃点小米粥、面汤等“养胃餐”,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。
总之,假期饮食的核心是“适度”——不苛刻自己忌口,也不纵容自己过量,在快乐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。
专家介绍
肖强,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在读,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、安徽省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医师分会委员、安徽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、安徽省抗癌协会光动力专委会委员、安徽省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委员。从事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工作二十余年,先后赴南京大学鼓楼医院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。熟练掌握消化系疾病常见病、多发病等诊治,熟练进行消化道早癌放大内镜精查、内镜下粘膜剥离术(ESD)、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(EMR)、食管胃曲张静脉套扎术、硬化剂注射术、组织胶注射术、急诊内镜下止血术等内镜操作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、炎症性肠病的内科综合治疗方面以及消化道早癌诊治上有丰富经验。
发布于:北京市臻牛所配资-郑州配资网-正规炒股配资-股票推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